2025-02-18
養娃路漫漫,本以為養娃之路是條幸福溫馨的平坦“大道”,但新手爸媽走起來卻全是“坑”!
現在大部分爸媽帶起娃來都分成了兩派,一派是偏傳統一點的中式帶娃,相信老一輩的帶娃經驗還是有借鑒意義的,而另一派則是偏精致一些的西式帶娃,奉行更自由、更放養的帶娃方式。
但無論選擇哪一種帶娃方式,科學養娃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。
對于沒有多少養娃經驗的新手父母來說,雖然天天學習養娃知識,但真正開始養娃了,還是會發現還是困難重重,一個接一個地踩坑……比如生活中與孩子息息相關的——水,就經常被家長忽略。
要想養娃路上少踩坑,這些關于“水”的小知識,各位家長們越早知道越好哦~
1孩子喝水越多越好?
娜咪經常在后臺看到一些爸爸媽媽來問孩子喝水的問題,孩子每天到底應該喝多少水啊?有沒有一個具體的范圍?喝太多有沒有壞處,是越多越好嗎?
敲重點,孩子每日需水量=食物含水量+額外喝水量,過量的水會造成孩子的身體負擔,孩子的腎臟功能發育還不完全,過度喝水,輕者食欲不振減少營養吸收,重則引起“水中毒”!
如果粗略的計算,孩子的需水量常規情況下可以按照下表來估算:
雖然不到6個月的寶寶沒必要額外補水,但是由上圖可知,隨著孩子的成長,孩子的需水量也是逐漸升高的。
保障孩子飲水的攝入量能夠促進新陳代謝,促進血液循環,還有助于身體排毒,減輕肝腎的負擔,對孩子身體的好處顯而易見。
并且喝水不僅要保證“量”,也要保證“質”哦,飲用安全健康的水,才能對孩子的身體有所增益。
注意:多喝水≠拼命喝水、多喝水≠排毒,飲水量超過腎臟的可承受范圍,可能帶來危險。
2孩子大量出汗后需要大量補水?
很多寶爸媽都知道,出汗要補水,但前提是孩子出汗不是特別多。有時候孩子在外面瘋跑瘋玩回來,就跟用汗洗了個澡一樣。
這個時候可千萬要注意補水的事情,很多寶爸寶媽都不知道,如果孩子大量出汗,只補水反而對身體不利。
因為大量出汗流失的不只是水,還有鈉、鉀等很多電解質。單純地只補水,不補電解質,就會讓孩子體內的電解質進一步紊亂。
同時大量喂水,還會沖淡胃液,還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功能。
因此,正確的做法是:不要讓孩子猛喝大量水,要補“口服補液鹽”,平衡孩子體內的電解質jinnianhui金年會首頁。
3糖水、果汁、飲料,孩子喝了就是補水?
要說起“水”的種類,那可太多了,不少家長認為孩子不愛喝水,那就糖水、果汁做替換,甚至湯水、飲料都安排上!
但只要孩子喝了這些,就等于補足水了嗎?非也!
1.隔夜水、果汁、飲料不宜喝
隔夜水能否喝取決于“夜”的長短,放置太長時間的水不建議喝。
有的孩子不愛喝水,這里教幾個小妙招,可以試一試。
01擬人游戲法
讓幼兒在擬人游戲中養成愛喝水的習慣。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小班幼兒。小班幼兒的一日活動為游戲所貫穿,教師可以把游戲中的情景或人物延伸到喝水的環節。
例如,小汽車的游戲結束后,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幼兒:“小汽車需要加油了!”然后,自然地引入喝水環節。
02兒歌法
利用兒歌如“小水滴”或者故事如“小水滴旅行記”引起幼兒喝水的興趣,激發幼兒喝水的愿望。
附:兒歌《小水滴》
小水桶,大肚皮,里面藏著小水滴。
小水滴,別著急,寶寶馬上來接你。
咕嘟嘟,咕嘟嘟,水滴跑進肚子里。
03環境提示法
指通過教室環境滲透引導幼兒多喝水。幼兒的年齡不同,環境創設的內容也應有所不同。
比如,在飲水區,教師把飲水桶或飲水機裝飾成奶牛的樣子,幼兒接水的時候就像在給奶牛擠奶,這樣的環境比較適合小班的幼兒。
到了中、大班,教師可以在飲水區張貼一些圖片來展示飲水對身體的好處金年會(金子招牌)。
教師還可以在衛生間的墻上張貼一些不同顏色的小便的圖片,把它們作為飲水的提示圖。
例如,在幼兒小便時引導他們觀察自己小便的顏色,并對照提示圖中的對應的顏色引導幼兒適量地飲水。
04家園協作法
有些幼兒不愛在幼兒園喝水與家庭的飲水方式有關。
比如,幼兒在家里習慣了喝飲料、果汁,不經常喝白開水;還有的家長用幼兒喜歡的飲料來代替白開水。所以,我們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飲水情況,引導幼兒多喝白開水。
溫馨提醒:配方奶稀釋著喝,小心營養不夠!
美國兒科學會(AAP)明確提出6個月以下小朋友不用額外喝水。
前面說了,6個月以下小朋友的胃很小,真的裝不了太多食物,喝水會影響小朋友對母乳或者配方奶的胃口,這樣他們攝入的營養成分就少了。
配方奶也是一樣的道理,我們平時在泡奶的時候,盡量不要稀釋著泡,尤其是小朋友月齡還小的時候。因為他們沒有添加輔食,營養的唯一來源就是配方奶,如果我們稀釋了奶,他們營養就會不夠。
母乳和配方奶里的水分含量高達87%,絕大部分都是水,正常情況下,滿足小朋友身體需要的水分足夠了。